2010-04-06 黃毅
原文
用haskell的概念解釋範疇論。翻譯自 wikibook :
http://en.wikibooks.org/wiki/Haskell/Category_theory
Haskell與範疇論
本文對範疇論做一個簡單的介紹,最終目的是為了將它應用到Haskell語言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,我們一邊介紹數學上的定義,一邊給出對應的Haskell代碼。我們不追求這個對應有多精確,只期望讀者在讀完以後,能對範疇論的基本概念及其跟Haskell之間的聯繫有一個直觀的感受。
一個簡單的範疇,由三個對像 A, B 和 C 組成,有三個單位態射 , 和 ,還有另外兩個態射 和 。第三個組成元素(即如何對態射進行組合)沒有展示出來。
| 本質上講,範疇由三部分組成:
- 一組 對像
- 一組 態射 。每個態射捆綁兩個對像(一個源對象,一個目標對像)。(也有人把它們叫做箭頭,我們這裡不這麼叫它,因為這個詞語在Haskell裡面有其他含義。譯註:其他含義指的是 Control.Arrow 。)如果 f 是一個從源對像 A 到目標對像 B 的態射,我們把它記作 。
- 一個稱為 態射組合 的概念。如果 h 是態射 f 和 g 的組合,我們記作: 。
許多事物都構成範疇。比如全部的集合就構成範疇 Set ,函數(譯註:這裡說的函數是指集合論中的函數)是它的態射,態射的組合就是函數的組合。全部的群也構成範疇 Grp ,保持群結構的函數就是它的態射(群同態),比如任意兩個群 G 和 H , G 的操作符為 , H 的操作符是 ,那麼函數 只要滿足如下條件就是一個態射:
|
乍看之下似乎所有態射都是函數,實際上不一定,比如下面這個例子,任何偏序結構 (
P,
) 都構成範疇,
P 中的元素就是該範疇的對象,任意兩個元素
a 和
b 只要滿足
,那麼
就是一個態射。另外,在相同的源對像和目的對象之間可以存在多個態射。我們拿
Set 範疇為例,
和
都是從
到
的函數,但是他們是不同的態射。